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三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徵稿啟事
體、適、能
自上世紀後半葉以來,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者在性別、族裔、動物、在體育及運動界,「體適能」意指身體適應工作與休閒活動之能力,
l 「體」:生物、生態、語言與文化的多樣性已受到肯定, 但身體的多樣性卻未必見容於社會。 醫療科技所隱含的常模為大多數人所服膺, 而特異性的身軀似乎仍是被拒的他者。優生以及「健全」 的主流論述仍主宰人們在面對多元∕樣身體時所做的思考與決定, 包括生育選擇與安樂死爭論等。 醫學與人工科技的進步似乎強化了對不符常模的生命與身體的細膩治 理,甚至進行社會達爾文式的淘汰, 但並未對宰制常模進行深入的檢視與批判。
l 「適」:「體」的常模往往決定誰是適者。 傳統公共空間及建築的規劃從來都將可及性及流動性歸屬於適者, 但晚近「適」的概念及科技應用則致力於將不適者也納入考量, 因此可見各種無障礙空間的建立。但一方面, 無障礙工程仍充滿適者的想像, 另一方面諸如便利與可及等概念並未得到充分的反思。「適」 大部分限於單向關係,亦即個體必須適於環境整體, 包括動態的新自由主義環境,因此適者或不適者都只能是適者, 而環境則成為超級適者。明顯地, 適的概念需要我們進一步探問與拆解。
l 「能」:「適」的概念則又界定了誰是能者,誰為不能、 失能者。自古以來,從神話、宗教到醫學、科技,在在顯示人類對「 全能」的想像與追求。生命複製、基因改造、 人機整合等生命科技的發展升級了我們對能力的想像。 但人在增能的同時似乎反向產生嚴重失能的問題, 因此我們到底是越能或越不能仍未定。晚近理論研究也介入對「能」 的解釋,嘗試逆轉能與不能的辯證關係。因此,到底「能」 應該如何理解與定義出現了更大的空間。
有鑑於各種生命論述與想像繫於「體、適、能」這三位一體,
l 文學、藝術與理論的假體(義肢等)表述
l (後)人類、未來人類、科幻生命、異生命的「體、適、能」
l 能、失能、全能、能者主義的思辨
l 特異「體、適、能」的想像、理論與實踐
l 脆弱主體之「體、適、能」與書寫倫理
l 失能研究之為新興研究領域
l 身體多樣性與生態多樣性之辯證
l 個人、國家、全球、離散的「體、適、能」
l 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與生命政治的「體、適、能」
l 醫學與人文之「體、適、能」跨領域對話
l 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的「體、適、能」
l 優生、產前篩選與安樂死的「體、適、能」意涵與倫理
l 醫美、健身與運動等各種身體改造、 身體塑造與身體裝配的文化意涵
l 高齡社會的失能、增能與生存模式
l 建築與空間對行動的(去)障礙與(去)隔離
有意就本次會議主題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
電郵信箱:NSYSU.CLA@gmail.com
郵件主旨:投稿第三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絡人:范家瑋小姐,聯絡電話:(07)5252000轉313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截稿後一個月內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