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楊明德:水資源分配—公平與社會正義的隱喻

楊明德│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楊明德老師的演講,則主要去探討水資源分配中的公平正義與所衍伸的一些社會問題。氣候戰爭中,水資源的缺乏即是重要的導因之一。在世界水資源的分配裡,國家的貧窮與富裕才是決定性的關鍵,降雨大國常常也同時是缺水小國,原因在於有比較大把槍的人就能夠取得比較多的水資源,再進一步發展出其他周邊利益。因此,楊明德老師接下來的演講,是從全球氣候變遷的前提談起,再談台灣水資源所受到的影響,最後更聚焦於臺灣中部的水資源問題。
 
全球氣候失序下,如美國去年九月產生罕見颶風,造成都市地鐵大淹水,然而隔周卻降下冬日大雪,樹葉還未趕上秋落,使樹枝承受不住重量而紛紛斷折。而雨量與氣溫也直接的影響到糧食問題,如今年紐西蘭嚴重的乾旱,除了農糧生長季被氣溫搗亂外,也影響牛的牧草的供應,造成許多乳牛被撲殺,牛奶、奶粉價格翻漲一倍,許多人的生計也面臨困難等問題。
 
楊老師接著提出,因受極端氣候影響,臺灣要不就是缺水,要不就是淹水,雖說總降雨量是全世界的2.6倍,但卻留不住雨水,每年平均可供使用的水資源只有全世界的1/5。在這樣的狀況下,台灣的水價卻相當低廉,我們都知道用水量最多的其實並非民生,而是工業用水的大量消耗,然而對政府而言,提高油價與電價明顯是更具有經濟效益的。半世紀來,降雨強度愈來愈大,但同時旱災發生的頻率也愈來愈高,就像莫拉克颱風前,臺灣其實正面臨旱災的窘境,但莫拉克颱風一來後,旋即降下三千多公厘的豪雨,用三天的時間將一整年的總雨量全數投擲而下,在降雨量上創下台灣新紀錄,造成嚴重水澇災情,這是台灣土地所無法勝受的,也迫使我們在防災的規畫設計上必須有新的思維,而在全球暖化的狀況下,這些轉變會日趨增快。
 
再將眼光聚焦到中台灣,敏督利颱風後,大甲溪受創最嚴重,當地的水力發電點幾乎全軍覆沒,而近來水資源的問題則輪到了濁水溪水系。首先,是最上游盧山的萬大水庫,其嚴重的淤砂已經使它幾乎從蓄水池變成了沉沙池,即使濁水溪盜採砂石也無法幫忙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些淤泥並非良好建材,清沙工程耗資過鉅,因此其排洪、發電等功能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再來是中游的集集攔河堰,該水壩攔住濁水溪,分出北岸的彰化用水與南岸的雲林用水,雲林中最重要的耗水者即是六輕,而北岸則有中科、原國光石化預定地等為主要消耗。最後,是下游的農工業搶水大戰。枯水期間,雲林的農業用水便被縮減,將工業用水的調配比例增加,持續供給台塑六輕穩定的用水,而內陸灌溉水資源的缺乏則靠著抽地下水解決,造成嚴重的地層下陷。此外,閒置的彰濱工業區棄置不用,卻選擇興建中科四期工業區,進而引發嚴重的農、工水資源爭奪議題。
 
而臺灣的濁水溪水系,從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一路引發的水資源分配與如何有效使用的問題,不僅是一條在地溪流如何為人所用的生命史,更可視為全球水資源正面臨嚴重匱乏之現實的一個縮影。在全世界各地都不斷發生各式各樣的搶水大戰,因此我們如何各自運用自己的專長加入、而後緩解這場戰爭,成為現在所要關注的問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