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許晃雄:認識全球變遷下的水資源危機

許晃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
演講一開始時,許晃雄老師便提出,大學教育將人文與科學的教育分家了,導致這兩方面的溝通變得非常困難,即使只是一個名詞,在跨領域的層次上就要做非常多面向的定義,然而面對當代的環境議題,人文與科學的共進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場演講中,許晃雄老師主要從全球大範圍的問題著手,再進一步的分析臺灣現當代正經歷的一些水資源現象。
 
老師認為,水是地球物質中最基本又最其妙的東西,水的多種特性使它相對於地球上其他物質而言具有相當多的不同之處。像是水極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變化,從氣態、液態以至於固態,在變化的過程裡會產生非常多的能量轉換,使得水做為地球上的一種物質,在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
雖說如此,實際上地球的水資源可以被我們使用的含量其實只有不到百分之一,其他大部分其實都存在於海中。另外,像是在最乾旱的非洲,雨水中大約有80%的水量都是被蒸發掉的,使得可用的水資源更加稀少可貴。此外,因為每個地方的氣候因素、人口密度等多種問題,在複雜的成因下使得每個地區可供使用的雨水量也都不同。
 
因此,降雨量與水資源的問題其實是最難處理的問題,它有時候多有時候少,充滿了變因,其實很難看出它有長期而一致的變貌。然而近五六十年來降雨的變化卻日益明顯可見。就全球的總雨量來說,豪大雨所佔的比例明顯增加,而副熱帶與熱帶乾旱發生的頻率更為頻繁且劇烈。就臺灣而言,總雨量雖無明顯變遷,然而卻是呈現無雨日增加、小雨日減少、豪雨日增加的狀況。例如在台東成功地區,一年減少下雨的時間將近一至二個月,這是非常劇烈的變化。而這種有雨與無雨的分疏日趨明顯的降雨方式,對於河川地形陡峭的臺灣來說是留不住雨水的,於是乾旱與洪災的可能性也因此都分別增加了。再看中國東半部的雨量,也與台灣有相似的情形。
 
除了氣候變遷外,其它如水資源濫用、汙染、過度開發等,也都和水的問題具有密切的相關性。許老師透過圖示特別提出,這樣的用水現象會產生如下的嚴重惡性循環:灌溉需求增加→湖面縮小→沙塵增加→植被覆蓋率減低→土壤乾涸,然後周而復始。而全球總灌溉面積不斷增加,確實是現在正面臨的棘手狀態。不僅是灌溉問題,許老師更援引數個全球中與水相關的重大議題做進一步的舉證與說明。
 
在中國,西元2000年前後黃河發生嚴重的斷流與枯水期,其中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包含過度放牧也是一大肇因;另外,洞庭湖的圍湖造田,因湖面變小而失去調節長江水量的能力,經常導致嚴重的水澇,這也是屬於人為的問題。在南美洲,由於亞馬遜森林的大肆開採砍伐,造成森林的蓄水力日漸減少,也讓亞馬遜森林面臨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在非洲,查德湖的邊線每年向內退縮好幾公尺,雖有自然變遷的因素,主因仍在於周邊國家過度抽水而使湖泊漸漸乾涸所致;而撒哈拉沙漠出現類似湖泊般的奇異地景,因其積累千年而成的地下水被發現,周邊國家不斷向下打出更多的深水井已抽取這些地下水資源,估計以這樣的抽取速度只需再五十年就會乾涸;另外,尼羅河流域流經數個國家,為在上游河段的國家致力於大興水壩以攔截河水,下游國家遂失去用水的權益,水的戰爭在該區一蹴即發。
 
除此之外,全球暖化的問題也對水資源帶來重大的影響性。在目前暖化的狀況下,所帶來的影響是高緯度地區的雨量會增加,副熱帶地區與降雨量會減少,而地中海附近的逕流量減少,全世界大部分地區不下雨的地區都明顯增加了。許老師提出:「全球暖化以現在的狀況來看,是擋不下來的!」而台灣的未來呢?21世紀末台灣的冬天雨量會減少,夏季雨量會增加,對於各種防災都是相當不利的現象,可用的水量也將會漸漸失去,推估至2025年可用水會變得相當稀少,這是當下所要傾力以對的問題,而這些趨勢雖不可逆,但許老師認為,如果我們願意嘗試做更多的努力,是可以延緩現在這樣的狀況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