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董建宏:公共政策下的資源競逐

當我們面對經濟、環境等問題時,雖然在各領域皆已擁有專精的人士,但卻始終無法提出一個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主要原因在於,如果只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已經無法解決現階段及未來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以苗栗風車設置的案子為例,它雖然是以綠能產業為前提,但不能因此便將之無限上綱,在選定建設位子時仍須經過當地居民的同意。因此,如德國社會學家哈伯馬斯所強調的「溝通」的重要性,當某種產業試圖在一處長期發展時,需將在地居民的立場納入重要考量,並建立一個可供共同討論的平臺。
 
根據國家地理頻道報導,到了2050年會引發國際戰爭的將不再是石油,而是水資源。臺灣做為環太平洋島國之一卻仍缺乏水資源,其中的原因為何?此議題涉及什麼樣的公共政策?而社運與政策之間存在什麼樣的神話或迷思?在今日,力行低碳生活是有辦法的,當我們有能力為地方保留一塊綠地時,應再進一步思考如何才能預防它被過度商品化。種種這些議題,除了仰賴社區的自主與社區人士的投入,也是今日須共同討論的課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