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江慶洲:公民視野—與公部門對話、論辯中協進

江慶洲│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
江慶洲首先以台中市的樹木保護條例為例,指出台中雖是五都中最晚實施樹保的縣市,但只要有該地公民團體的有效配合,其所促成的法令條例還是可以變得很前衛!然而目前的問題是,第一線運動常常限於僅討論某議題的問題導向方式,缺乏一個完整而系統面的整合與考量。因此,台中市的公民運動雖在成長,但仍須是從對抗中與公共部門相互學習。
 
江老師以其故鄉南屯溪為例,該溪流原可灌溉上百公頃的農田,但由於都市發展而造成農業功能愈漸縮減,南屯溪現正面臨嚴重的都市開發問題,都市防災的風險係數愈來愈高。近五年來南屯溪已多次溢堤,但公部門仍僅著眼於南屯溪可承受的排水量之「客觀數據」,而不面對其排水管理所出現的疏漏。
 
就台中市而言,都市計畫中有關都會水利、排水的審定,往往是在要著手進行開發時才進行,上游分享開發利益,而由下游承擔災害,如烏日等區經常成為水利規劃不善的受害者,突顯此中含藏的都市土地正義之問題。因此,都會水資源的控管權責,關鍵在市政府水利局,民間團體透過與公部門的各式抗爭,督促政府在都市規劃中加強水利、排水等各個政策的決定。
 
在都會地區,許多河川僅餘區域排水用途,而忽略此中生態、環境正義的內涵。今日公民團體運動的目的,在於將資源投入河川水資源運用的思考,從相互對抗漸漸轉向雙邊協力、正向互動的思維,除了援引傳統智慧外,也站在公部門的立場去思考問題點,使雙邊的隔閡漸漸縮小,而此中恆常需視為首要的是對於公共利益的價值思考。中央若無法調整,可先嘗試從各直轄市突破,如增加都市計畫委員會中水利、環境等各個背景的人員進駐。
 
江慶洲最後提到,我們從喝溪水變成喝自來水,因此與自然之水的關係愈來愈疏離,人與環境、溪流從和平共處變成開發利益的角逐,或許我們都應試著變得更謙卑一些,思考永續利用的可能,並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聯繫感。




江慶洲總幹事表示,我們都應試著變得更謙卑一些,思考永續利用的可能,
並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聯繫感。 攝影:杜亞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