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關於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

 
科學人文跨科際在台中
   「跨科際學習」以人類社會或本地社會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思考對象,以跨學科的專業知識相互辯駁與對話為刺激學習的核心要素,最後希望教育出對社會現實問題有感受、認知(social awareness),並能跨越學術知識邊界或整合多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之知識人。簡單說,它強調的是:(一)關心社會問題並有思以行動解決問題之公民素養;(二)對問題有跨學科、跨界的認識能力,因而能發展出突破性的問題解決辦法與模式;(三)在實作中學習,也在實作中修正學科或跨學科知識。
    在德國,跨科際學習已推展多年,強調問題解決導向的知識學習,並針對現實社會的重大議題由下而上的知識教育體系中紮根,建立解決的共識與基礎。因此專業知識與科學、人文素養並非站在對立的兩端,而是攜手面對重要的困境,並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承襲此理念,以課程平臺、數位平台及區域推動中心等機制,期盼在大學教育搭建專業與公民素養並進的橋樑,讓教授與學生共同關切臺灣當代的重要問題,以思索重要議題的多面性、複雜性,更重要的是在對話的過程中,發展問題解決的恰當途徑。另一方面,本中心也透過活動與網站,建立中臺灣學界、業界、民間團體關懷社會、解決問題之智庫與聯繫平臺。最終希望在中臺灣各大學間推動一種知識教育,養成有跨科際思考、協調以解決問題能力的知識人,並藉此強化大學與地方的結合。
    關於現實世界的重大問題,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想像與理論的建構,而是智慧、跨界思維與實質行動加以設法解決。以在地性議題為主軸,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實質目標,我們歡迎所有對中臺灣有興趣的年輕學者及學生與我們建立對話。
 
主持人視野  大學為何跨科際
    在追求大學教學與研究卓越之潮流下,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是十分重要且意義的計畫。在學術方面,近二、三十年來最有活力的學術新領域與成果,大多產生在傳統學科與學科交疊之間,因此跨學科訓練是培養創造性人才最有效的途徑。在學術與現實方面,學術象牙塔化是今日許多學科的普遍現象,學者以學術理論、法則建構一個虛幻的高深學術景象,而忘了學術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這是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對學術深刻的反思性批評。因此推動學術與社會現實問題結合的教學與研究,也就是強調在實例、實作中了解、批判與建立學術理論,同時以理論幫助解決及解答現實問題。

讓人社領域學生不畏懼科技,讓自然領域學生與社會接軌,是跨科際教育的目標。(攝影:杜亞潔)



王明珂
學歷與經歷│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文系博士(1992),長期從事結合歷史學與人類學的中國民族研究。著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本書為《中華讀書報》評為2008年度圖書10佳之一)﹑《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本書為《南方都市報》評為2009年10大好書之一)﹑《游牧者的抉擇》﹑《尋羌》、《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等書。目前為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對SHS計畫期待│人們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政治﹑社會文化與學術知識中﹐我們對周遭世界十分麻痺﹐缺乏反思﹑反應﹐如人赤足踩在銳石上不知痛。我期望藉著此跨科際人才培育計劃﹐能為社會創造出一些有反思與行動能力的知識人。




楊明德
學歷與經歷│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碩士、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副教授,現任職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對SHS計畫期待│提起、放下。




董建宏
學歷與經歷│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士、美國馬歇爾大學社會學碩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畫博士。現職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長期參與與研究台灣民主化發展與城鄉空間變遷,專長為規劃理論與歷史、民主化轉型與官僚體制變遷、都市空間發展與社會變遷、農業社會與農業政策變遷等。
對SHS計畫期待│「哲學家用許多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它!」科學研究的目的因此應該是透過對於知識探索的熱情,找尋當代社會的議題與起因,並進一步,透過與社會的互動與實踐,來嘗試改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