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跨科際課程需要老師用心深掘、學生熱情參與

摘要:現今世界中有很多即時與重大的議題,過去單一學科知識已難單打獨鬥解決問題,理解「跨科際」,讓各學科知識攜手共謀解決之道,在知識、教學與課程互動要如何發展、變化、調整與溝通?7月5日在中興大學舉辦的跨科際短講活動,首要破題「跨科際溝通,課程勇敢說」,以短講的型式,力邀老師們暢談,在設計跨科際課程時,其中與學生的互動,以及最後檢視課程成果時的經驗分享。

精彩短講「跨科際溝通,課程勇敢說」現場,左一為東海大學企管系余佩珊老師,左二為成功大學經濟系謝文真老師,
右二為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王昱海老師,右一為SHS計畫主持人陳竹亭(攝影:唐功培)

現今世界中有很多即時與重大的議題,過去單一學科知識已難單打獨鬥解決問題,理解「跨科際」,讓各學科知識攜手共謀解決之道,在知識、教學與課程互動要如何發展、變化、調整與溝通?7月5日在中興大學舉辦的跨科際短講活動,首要破題「跨科際溝通,課程勇敢說」,以短講的型式,力邀老師們暢談,在設計跨科際課程時,其中與學生的互動,以及最後檢視課程成果時的經驗分享。

開場的兩場專題演講,首先由SHS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竹亭首先引言,闡述跨科際的意涵,是為了落實高等教育要學用共裕理想,而「短講」是一個可能廣為被接受的型式,透過實作或實際呈現的方式,表達創新的概念,在內容上要有跨科際、序理結構、專業知識與實踐的成分,表達上要有敘事技巧和論述能力,而最重要的是觀眾能被啟發、感動、感到有興趣!


第二場專題演講,由舉辦過多次精彩展覽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楊翎副研究員,以2012年科博館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共同合作的「三八女能手-施洞苗族服飾的兩個異想世界」特展為例,內容主要展示高工藝精巧細緻的苗服,從中一窺苗族女性生命史及文化意涵的流變,展現了兩岸「女能手」貫通傳統和現代時尚交融創造的能量。從這個展例,楊翎點出過去博物館學在定位展覽原是3E:教育、樂趣、豐富(Educate, Entertain, Enrich)以展物為主的功能,現在與時俱進的成為新3E:即探索、參與和趣味(Explore,Engage,Enjoy),變成「以人為主」的互動和實際展示的應用上,這與跨科際的意涵是相互呼應的。

在下半場的跨科際課程交流中,邀請到三位老師,以短講的方式,談他們的課程經驗和教學歷程。

首先是東海大學企管系余佩珊老師,余老師一上台就請大家把雙手借給她,想像左手以前所學的知識(知能),右手是實際操作能力(動能),並請台下觀眾閉上眼,感受雙手的重量和距離。她的課程主要是引導學生「完全動能的開發」,從多說多表達開始,非解決一個特定問題,而是整合左手知能,開發右手動能,透過領導自我,跨越個人框架,並且勇於分享的過程來體現,在其中,老師扮演的僅是引導的角色,進而培養學生面對複雜問題的能力。

來自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的王昱海老師,與觀眾分享,原課程設計以倫理、環境、生物為核心,並強調永續經營和綠色生物資源的保護,但在進入課程後第二年,調成維持原核心概念不變,更聚焦在「農業」,並把課程目的設在:培養具有在地領袖氣質的農村青年,親身參與村莊事務,帶動農村整體發展。因此,在課程裡形成校際社群參與、實地請教農民顧問團耕作技術及知識、並有校園自然農場可以實地耕作,一群人一起造窯,一起用厚土栽植法,一起下田施作,在過程中,更能深深理解到知識傳承、經驗轉移和實作技術的落差,也是一種知識上的豐收!

由成功大學經濟系的謝文真老師分享,課程重心主要是關於經濟發展的創新與永續,她認為,經濟的命題不能只由經濟解讀,其中還涉獵到政治和社會,因此要全面向的去理解。她也曾試著將創新產業的奈米科技和概念,導入都市設計的課程,激盪出不同的火花。最後,她也提到,現今關切的經濟趨勢,多在關注在短期股市波動,應該要著眼在長期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發展,而非短期經濟成長。

透過這次活動,以短講方式摘錄每位老師在跨科際課程參與的寶貴心得與意見,讓與會者看到有更多的可能正在發生!

記者 |林函潔(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