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陳竹亭:跨科際教育內評指標暨跨科際教育中的表達與傳播

SHS計畫在2013年的工作主軸之一將推動Communication in TDE(跨科際教育傳播,TDE為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縮寫)。為什麼跨科際教育要推動溝通和傳播呢?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暨SHS計畫主持人陳竹亭在「跨科際教育研討會暨工作坊─跨科際教育與傳播」的會議中舉了一個例子。
 
真實事件發生 突顯跨科際思維重要性
1986年位於瑞士萊茵河畔的Sandoz的化學原料倉庫發生大火,造成萊因河下游生態嚴重汙染,為了處理解決後續問題,不少學者專家投身其中。這個事件和後續相關的跨科際研究也促成了瑞士巴爾賽大學(Basel University)的人類─社會─環境學程」The Programme Man-Society-Environment」的產生。
 
SHS計畫主張從真實世界問題的切入來引發研究、學習中的社會覺知及社會參與,正是希望跨科際研究與教育兼顧理論、知識與實踐,而不致成為空談。在學習面對真實問題通常需要統整多種專業知識,但為了統整不同學科專家來探究共同問題則會面臨一些課題,一個是集結的社群必須分工合作,另一個就是磨合處理問題的方法與態度。
 
陳竹亭說:「科學傳播到跨域學習讓我知道很重要的事情,自己知道很重要和讓別人知道很重要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雖然創意思考正可促進跨科際的正面,但溝通表達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他認為,大學的學術與教育環境雖是多領域,但各自的界線卻相當清楚,因為分門別類而越少有來往,但現在因為大家要面對共同關心的議題或問題而必須跨界,因此陳竹亭認為,SHS計畫的跨科際精神正是訴求讓不同學科的專業人士在面對共同的問題時,學習建立相互理解、表達、溝通、解決問題的語言、方法與態度。
 
只是在進行跨科際溝通時所謂的專業術語反而可能成為不同專業領域相互理解的障礙,因此在不同領域形塑的學科文化都可能需要轉譯(translation)或轉化(transfer),這部分則正可以仰仗傳播的認知與技術。
 
 
兩大圖表 量化出跨科際教育成效
 
而跨科際教育要如何知道達到成果?陳竹亭表示可以透過以下指標瞭解,也需要注意實踐能力與認知能力兩方面,如下表——
 
 
 
除了推動溝通外,基於做中學的原則及2012年的經驗,計畫辦公室參考TEDxTalks的精神,預期於2013年積極推動短講,簡稱SHS Talks,報告者依需求必須在5至30分鐘內精簡報告內容。
 
陳竹亭表示:「如何讓短講得到很多的注意力,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也是一個舞台。」各平臺辦公室可以在計畫相關的活動,如:課程、各類口頭報告、競賽或成果發表會中實施,最重要的是應該多舉辦「短講工作坊」,使參與計畫的督導、委員、師生、助教和助理都能熟悉操作。在操作手冊產出之前,計畫辦公室本著TEDx揭櫫的宗旨」Ideas Worth Spreading」結合SHS計畫的目標提出以下質化指標,如下表——
 
 
 
最後陳竹亭認為,若要學生培養這種表達方式,還要求內容必須彰顯SHS精神,除了辦理工作坊之外,楷模與示範都是必要的,因此除了推動SHS Talks,在網路傳媒上建置TDE Profiles也是2013年的主要工作目標。
 
跨科際教育是使學生與教師共同面對真實世界問題挑戰的學習路徑,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實驗教育,陳竹亭也期望經由網路傳播的呈現,可以發揮跨科際教育傳播的特色,讓SHS團隊經驗與SHS Talks活動的介紹更加推廣。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