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蔡明燁:我有什麼故事?為什麼要對外說故事?

英國裡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暨SHS專欄作家蔡明燁由古希臘人所謂的mythos(譯詞為「神話」)和logos(理性)切入,引述著名的比較宗教學家Karen Armstrong的研究表示這兩種是多數的古文化確認人類思考、語言發展和知識累積的途徑,彼此是互補的。其中「理性」幫助人類進行邏輯思考、判斷分析、歸納整理,甚至發明創造,使得人類得以控制、改善外界的環境。
 
換句話說,「理性」是人類生存的必要元素,因此現代教育的主要設計便是架構在理性學習的基礎上,而超出「理性」極限的許多意念和經驗,例如:生命深層的悲喜,這部分則屬於「神話」的領域,因此古希臘人所謂的「神話」其實是指人類最原始的一種心理狀態,也就是「潛意識」,也因潛意識領域的感知和心靈活動,幫助我們在複雜、令人迷惑的世界裡得以用不同的方式活得更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
 
「神話」雖是仰賴故事的創造,而故事並不見得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但是在某個意義上卻可能不斷重複發生,因此「神話」利用對外傳述、表達以在超越理性範疇之外的心智領域思考、學習並累積智慧,傳達「神話」的動作即是這場專題演講標題的「說故事」,因為說故事和聽故事的人都有可能在神話一而再、再而三的轉述過程中獲得某種啟示,正因如此可以發現人類似乎與生俱來皆有一種對外說故事、聽故事的渴望和需求。因此蔡明燁把「對外說故事」轉換為現代術語視為是一種「傳播」的行為,她更表示:「我們有必要將『傳播』的藝術融入科學發展與跨科際教育的實踐之中,而學習『對外說故事』,則是幫助我們挖掘各種智慧寶藏的祕訣之一。」
 
SHS計畫強調「做中學」的原則,蔡明燁認為在推行面向寬廣的跨科際教育之際,也有必要透過「理性/意識」和「神話/潛意識」的雙重途徑,融合跨科際教育和傳播,在兩個不同的心智領域裡雙管齊下,同時深化、充實我們的思考和學習效果,並在無形中加強學習的樂趣。
 
 
接著蔡明燁進入標題「我有什麼故事?為什麼我要對外說故事?」所謂的「故事」是觀點、觀察(報導)、感想、知識或經驗,而「說」故事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但此外還有許多傳達/分享的管道,如:文字(寫作)、影像或聲音、活動、展覽等多元形式。「我有什麼故事?」其實就是故事的發想和對故事形式的設計。有了故事和管道後,進一步思考的是為什麼要對外說故事?蔡明燁認為因為傳播對跨科際教育有其重要性和可行性,傳播其實就是跨科際教育的一種實踐,她以「費馬的最後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為例,傳達出偉大的發明沒有對外訴說便如同埋才於底下的寶石,需要不斷被挖掘才得以被發現。
 
最後蔡明燁以英國廣播公司(簡稱BBC)和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簡稱OU)合作成功為實例進行說明。在早期合作階段中「傳播」只被當成推廣教育的輔助工具,BBC主要的職責是在協助OU製作課程所需的影音教材,並利用冷門時段在BBC頻道播放。雖然這樣傳統的學習方式集中在理性邏輯的意識層面,合作模式有相當的侷限,但是無疑地還是提升了OU課程設計的品質和技巧,且達到對教學方法與傳播行是不斷開發與創新。
 
漸漸地BBC和OU的夥伴關係開始有了調整, OU將這個新的合作模式稱為「學習旅程」(learning journey),即是透過BBC在黃金時段播出的合製節目,引發民眾對某議題或某領域的關注、想像及好奇心,節目結束後有意願者即可透過網路取得進一步的訊息。2011年BBC與OU合製的生態紀錄片《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民眾更可以進一步註冊OU的短期課程,從一般民眾升格為正式學生,這便是「學習旅程」由淺入深的完整延展。
 

除了BBC與OU的合作有具體成果之外,其他的大學、博物館、基金會與研究團體等也紛紛走出框架,開始有尋求跨界的趨勢以期發揮更高的社會影響力。蔡明燁認為國內在推動跨科際教育的部分可以借鏡英國的經驗。


0 意見:

張貼留言